游客发表
慧能的偈则与此不同,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大特点是针对宗教神学的。它不是一般地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什么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学形上学(冯友兰语)的问题。儒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儒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至少主流派是如此)。但人作为德性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赐予,以满足个人的情欲为目的。一、不能离开自然去谈人文。应当说明的是,道德上的尊严同实际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并不是一回事。
这是人的问题的最终解决。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在这一理论模型中形成的。只有从主体意识的角度说明其体用关系,才能辨析人心道心的关系。
李退溪对朱熹的老师李延平(侗)很推崇,其主要原因就是李延平提出静中体验未发气象的著名方法,而为朱熹所接受、所发展。对象性的经验认识是需要的,这本是心的重要功能,但对象认识之所以需要,不是为自然提供一个图象或解释,不是为了说明自然界,而是为了说明心本身,亦即为了说明人本身。这样,体用关系就变成了性(理)与心的关系,而不是心之体用关系。这种直觉体验,需要积累功夫,所谓铢累寸积,就是在日常实践中累积经验,获得历史和现实的知识。
这样的心,似乎完全可以说成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精神,借人心而表现出来。心之本体固然是超越的普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客观性。
人有腔子,乃其为枢纽总脑处,故这个物事充塞在这里,为天下之大本,由其无方体,无内外,故充塞在这里底心,即是体万物普四海底心,非外腔子而别有个万物普四海底心也……以心非在外之物也。此理无物我,无内外,无分段,无方体。心之所以能知觉,是因为心有所以知觉之理,这所以知觉之理,便是当然之则。[5] 很清楚,心之本体是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的,是意识论的,不是物质论的。
程子心本善之说,朱子以为微有未稳者,盖既谓之心,已是兼理气,气便不能无夹杂在这里,则人固有不待发于思虑动作,而不善之根株已在方寸中者,安得谓之善?故谓之未稳。退溪则明确提出四端七情之辨,把物欲之心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心理,归于心的本体存在——形气之所发,而以道德之心为其主,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两者的关系。涵养功夫是一种逆本探源的方法,也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提升或自我超越。但心之本体不只是形而上者之理或先验的本体意识,它还包括形而下者之气,即人的生理素质或形气之类。
他主张心之本体既有理而又有气,既有本然之性又有气质之性,二者皆是心之本体。它虽然是向外开放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主张回到自身,而不是向外奔驰。
[22] 这里所说的心,不可作通常意义的对象认识。于情意之发也,必省察以正其用。
就个体而言,固然有主客之分,有自我与他人之分,但就社会群体而言,人我之间都是主体间的关系,都属于社会主体。总之,李退溪所说的心,是对潜在的本体意识和现实的现象意识以及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总称,是指人的精神存在及其活动的整体,也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理、气是理学重要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解释体用关系的呢? 本体意识也就是本体之心,必然表现为现实的意识活动,这就是意。然则以私字不可谓流于不好之地,明矣。李退溪对心有一个总体说明,这就是理气合而为心[2]。
在这里,本体论和价值论是合一的,存在就是价值,本体之心就是善。[18]《重答黄仲举》,《李退溪全集》,第348页。
顺良知之体,即发而为道心,顺一己之私,则发而为人心,但良知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灵明之心,因此,这一思想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道心即人心,人心即道心。李退溪说:夫人之生也,同得天地之气以为体,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理气之合则为心,故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己之心即千万人之心,初无内外彼此之有异,故自昔圣贤论心学,不必皆引而附之于己,作己心说,率多通指人心而论其名理之如何,体用之如何,采舍之如何。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物质财富增加而唯利是图的极端利己主义,确实是一副催化剂、清源剂,但它决不否定人的个人欲望和情感需要。滉因谓火得脂膏而有许多光焰,故能烛破幽闇,鉴得水银而有许多精明,故能照其妍媸。
[15]《答奇明彦四端七情分理气辨第一书》,《李退溪全集》,第66页。如前所说,李退溪并不同意理体而气用之说,即不同意心之本体只是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心之作用只是形而下的情感意识。从形而上的观点看,心就是性,心就是太极。心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同时又是功能,它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是内外一体本无分别的。
[14]《李平叔问答》,《李退溪全集》,第203页。心一而已,其体其用满腔子而弥六合,真西山所谓敛之方寸,太极在躬,散之万事,其用无穷,当如此活着,不可只认一块血肉之心为心也。
知觉既有外部知觉,又有内部知觉,特别是直觉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在七情之中,有欲这个内容。
[13]《答洪应吉》,《李退溪全集》,第56页。这豁然贯通就是心灵的顿悟,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从而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自我实现,万物一体。
但它确实又具有主体性。[6]《金而精问答》,《李退溪全集》,第165页。……夫限道心于未发之前,则是道心无与于叙秩命讨而惟为有体无用矣。虽然如此,但所谓心之已发,所谓心之动,却确实落到心理学的经验层次,变成了现实的意识活动了。
理学家之所以重视人的地位,提倡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在于承认人有实现宇宙原则的本体意识,因此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人心则是个体意识,喜怒哀惧爱恶欲之类,随个体而有不同特点,点出个体的差异性,因而是自家私有的,这个私未必是自私自利,更不是利己而损人,但它毕竟属于个人私有,是个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特征。
[21] 所谓心静而未发之时,需要存养功夫,只是说从本源上用功夫,即涵养于本源之地,并不是说在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静止状态下进行存养,实际上这样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参三而立极者,不出此两端而已。
另方面,这种内在本质或潜在目的,通过精神现象而得以实现,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识及活动。正因为如此,正需要涵养体验之功。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